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清真大典》(全 25 册)

资源分享
2025-02-05 / 0 评论 / 0 点赞 / 16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清真大典》:开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历史交融的宝藏之匙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作为两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世界性文化,它们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相遇、碰撞、交融,孕育出了独特而绚丽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而《清真大典》全 25 册)丛书,恰似一座蕴藏无尽智慧与历史记忆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漫长旅程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学界通论,唐永徽二年(651 年)大食始遣使朝贡被视作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在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无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皆为侨居中土的 “蕃客”,他们的后裔被称为 “土生蕃客” 甚至 “五世蕃客”。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处于教名未定、教义不明的状态,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只是侨民的宗教。

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他们在元代被称为 “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此时,“回回遍天下” 的格局逐渐形成,各地普遍兴建了清真寺。来华的穆斯林中人才济济,他们带动了双方的学术文化交流,有的带来了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历算、医学药物、火炮建造等科技文化,有的则崇儒学、通经书、能文善诗,精于书画,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色彩。然而,在伊斯兰教得到普遍传播的同时,却难见翻译经典、开扬教义的详细记载,仅于碑铭之中偶见一二。

直至明代,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形成,以汉语为共同语言。为改变 “经文匮乏,学人寥落” 的现状,开始倡兴经堂教育,并用 “书字” 翻译经典教材,培养出一批批著名经师,在陕西、金陵、山东、云南、甘肃等地形成不同风格的学派。自明末起,从东南至西南兴起了一场持续约三百年的汉文著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王岱舆、张中、伍遵契、马注、刘智、马复初、马联元、蓝煦等一批 “博通四教” 的穆斯林学者,也刊刻问世了许多被称为 “汉文经典” 的伊斯兰教著译,如《归真总义》《四篇要道》《归真要道》《清真指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四典要会》《大化总归》《天方正学》《清真释疑》等。这些汉文著译有着明确的目的,对内要改变 “教义不彰,教理不讲” 的状况,使穆斯林能更轻松地阅读经文典籍,遵奉教规礼仪,排斥异端,维系正统信仰;对外则 “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增进主体社会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减少隔阂与误解。这无疑是中国穆斯林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后产生的文化自觉,是振兴传统信仰、自强图存的宣传活动,也是主动与主体社会和主流文化沟通、交融的护教活动。

明清时期的汉文著译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献的核心部分。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苏非神秘主义为基础的伊斯兰教认主学,即新教义学,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宋明理学相会通,称为 “天人性命之学” 或 “理学”,如王岱舆的《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刘智的《天方性理》《真境昭微》,蓝煦的《天方正学》、马复初的《四典要会》《大化总归》《汉译道行究竟》等。二是以伊斯兰教教法与儒家礼仪或社会伦理相附会,称为 “敬慎持身之道” 或 “礼法”,如刘智的《天方典礼择要解》、马注的《清真指南》、伍遵契的《修真蒙引》、余浩洲的《真功发微》、马复初的《礼法启爱》等。穆斯林学者们在著译中一方面谨遵经典,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融合回儒文化,宣称 “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得到了当时官员儒生的赞赏,成功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结合,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珍贵遗产。

《清真大典》: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

《清真大典》丛书犹如一部宏大的史诗,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与演变的历程,以及与中国社会文化深度融合的壮丽画卷。

从经籍典册的角度来看,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其中所收的《宝命真经三十卷》马联元刻本,北京蓝靛厂清真寺藏清抄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古兰经》刻本和抄本。这些版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载体,更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承过程中的版本演变与文化特色。对于研究《古兰经》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翻译风格以及穆斯林学者对其的尊崇与解读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学术资料方面,《天文象宗西占》和《回回历法释例》两种明抄本更是世所罕见。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伊斯兰天文历算知识在中国传播与应用的窗户。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穆斯林学者在天文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与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相互交流、借鉴的历史痕迹。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探寻到古代中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智慧碰撞与融合创新,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与文化背景。

而刘智的《天方性理》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重要的宗教典籍,更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开创性意义的心理学文献。它首次明确揭示了人的感官活动和感知心理的生理基础,提出大脑 “总觉动” 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展示了古代穆斯林学者对人类自身认知的深刻探索,以及他们在融合伊斯兰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它为我们研究古代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人体认知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范例,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历史文献的维度出发,马欢的《瀛涯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黄省曾的《西洋胡贡典录》三书意义非凡。它们皆以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亲身经历者所记为依据,对沿途所经各国疆域、风土等 “靡不详细记载”,尤其有关伊斯兰教传播情况,是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宗教史的珍贵史料。这些书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伊斯兰教在沿线地区的传播脉络。它们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跟随郑和的船队,领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风貌,感受伊斯兰教在异域文化土壤中的生根发芽与茁壮成长。同时,这些书籍也是有关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准确的中外关系历史框架。

此外,《克衰默解启蒙浅说》《经学系传谱》《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等新近问世的古籍,可补中国伊斯兰教史料之不足。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内部组织架构、教育传承体系以及地方宗教文化特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而《清真根源》《清真奥旨》《沙沟诗草》《马启西诗联》《七篇要道》等则为中国伊斯兰教门宦教派人物的第一手思想资料,《哲赫忍耶道统史略》《胡子老太爷史略及家谱》《道统史传上下集》《库不林耶谱系 (大湾头门宦)》等更是为深入研究伊斯兰教门宦教派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史料依据。这些资料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清真大典》这部宝藏之书中,共同折射出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与独特魅力。

《清真大典》全25册书目

第1-4册

  • 1 宝命真经三十卷附马坚古兰经译文

第5-6册

  • 2 古兰经附仝道章古兰经译文

第7册

  • 3 宝命真经赞

  • 4 亥帖译音

  • 5 宝命真经直解

  • 6 可兰经

  • 7 汉译古兰经

第8册

  • 8 古兰译解

第9-10册

  • 9 白话古兰天经译解

第11册

  • 10 古兰经译解

第12册

  • 11 可兰泽译附传

第13册

  • 12 古兰经大义

  • 13 古兰经选本译笺注

  • 14 大亥帖

  • 15 汉阿对照古兰经选

  • 16 亥听

  • 17 侯赛尼大辞典

第14册

  • 18 天方至圣实録年谱

  • 19 至圣宝録纪年校勘记

  • 20 至圣宝训附认己省悟

  • 21 圣谕详解二卷

  • 22 至圣千字赞

  • 23 天方诗经

  • 24 穆圣的感应

  • 25 穆罕默德言行録

  • 26 穆罕默德圣迹録

  • 27 至圣宝喻

  • 28 穆罕默德传

第15册

  • 29 修真蒙引

  • 30 天方典礼择要解二十卷附一卷

  • 31 教款捷要

  • 32 五功释义

  • 33 真功发微

  • 34 清真必读

  • 35 清真礼拜撮要

  • 36 真德弥维礼法启爱合编

  • 37 谟闇必哈台内附遗言受寐

  • 38 穆信玛提

  • 39 教规浅说

  • 40 教义说斋戒

  • 41 清真指引

  • 42 车哈雷凡速

  • 43 汉译耳木代

  • 44 欧母戴图络伊斯兰全集

  • 45 教典辑要

  • 46 穆士塔格

  • 47 礼法问答

  • 48 礼拜必读

  • 49 信仰问答

  • 50 选译详解伟嘎业

第16册

  • 51 清真大学

  • 52 正教真铨 清同治十二年锦城宝真堂藏版重刊本

  • 53 正教真诠 民国二十年中华书局刊本

  • 54 希真正答

  • 55 归真总义

  • 56 四篇要道译解

  • 57 归真要道译义

  • 58 清真指南

  • 59 克里默解启蒙浅说

第17册

  • 60 天方性理

  • 61 天方正学

  • 62 四典要会大化总归合印

  • 63 醒世箴附天理命运说

  • 64 性理本经注释

  • 65 清真指南要言

  • 66 汉译道行究竟

  • 67 昭元密诀

  • 68 道耀经译

  • 69 天方字母解义

  • 70 天方三字经幼译 附续天方三字经

  • 71 天方三字经注解浅说

  • 72 天方端蒙教门串语正解

  • 73 祝天大赞真经附至圣赞、五更月

  • 74 祝天大赞集解

  • 75 天方蒙引歌

  • 76 天方四字经

  • 77 清真醒世篇

  • 78 七孔僊桥

  • 79 十二等复生

  • 80 清真醒迷歌

  • 81 穆民劝善歌

  • 82 清真言

  • 83 穆民学要

  • 84 正教须知

  • 85 清真揭要

  • 86 天方奇异劝善録

  • 87 经汉杂学摘要注解

  • 88 全杂学

第18册

  • 89 清真释疑

  • 90 清真释疑补辑

  • 91 据理质证

  • 92 辩理明正语録二卷

  • 93 四教要括

  • 94 省迷真原

  • 95 醒迷归真

  • 96 指迷考证

  • 97 正教理论

  • 98 清真居士年谱

  • 99 清真学理译著

  • 100 清真解义

  • 101 大同原理

  • 102 清真要义

  • 103 增订再版清真要义

  • 104 清真教之研究

  • 105 教典诠释

  • 106 七篇要道

  • 107 警戒阿临宣言略

  • 108 中国伊斯兰教碑铭集成

第19册

  • 109 真境昭微

  • 110 天方道程启径浅说

  • 111 清真根源

  • 112 清真要言

  • 113 觉乐经附清真九品图一卷

  • 114 清真安乐谱

  • 115 纲常

  • 116 醒世归真

  • 117 真境花园

  • 118 临夏拱北溯源

  • 119 穆罕麦斯

  • 120 哲罕耶道统史传

  • 121 哲赫林耶道统史小集

  • 122 哲赫忍耶道统史略

  • 123 回教蓝山道派哲赫思叶源流记

  • 124 沙沟诗草

  • 125 胡子老太爷史略及家谱

  • 126 四季清

第20册

  • 127 经学系传谱

  • 128 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

  • 129 完璞氏藏槁

  • 130 莎车府志

  • 131 瀛涯胜览

  • 132 西洋朝贡典録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133 西洋番国志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134 朝觐途记

  • 135 埃及九年

  • 136 麦加巡礼记

  • 137 回回药方

第21册

  • 138 天文 象宗西占

  • 139 回回历法释例

  • 140 西域历法通径

  • 141 明译天文书

  • 142 七政推歩

  • 143 回回历解

  • 144 七政算外篇

  • 145 皇朝大统万年二历通议西历合编

  • 146 历法新书

  • 147 天方教历考

  • 148 天方历源

  • 149 回回历

  • 150 回历纲要

第22册

  • 151 赛典赤家谱

  • 152 古润金氏宗谱

  • 153 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

  • 154 辽宁回族家谱选编

  • 155 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

第23册

  • 156 马启西诗联

  • 157 甘肃临潭清真西道堂之史略

  • 158 马启西先生创教殉难史

  • 159 清真信源精华

  • 160 清真修道撮要

  • 161 回教浅说

  • 162 回教臆语

  • 163 清真问异论

  • 164 默罕默德的宝剑

  • 165 伊斯兰教概论

  • 166 伊斯兰教概说

  • 167 和平的宗教

  • 168 伊斯兰教上卷

  • 169 回教哲学

  • 170 回教认一论

  • 171 和平之使命

  • 172 回教与尊孔

  • 173 人道天道汇编

  • 174 穆民宗仰福音记

  • 175 满华回教

第24册

  • 176 天方大化歴史

  • 177 回回原来

  • 178 清真教考

  • 179 回教考

  • 180 回教考略

  • 181 中国回教史鉴

  • 182 中国回教史研究

  • 183 中国回教史

  • 184 回族民族运动史

  • 185 回教法学史

  • 186 回教教育史

  • 187 回回

  • 188 醒回篇

  • 189 回回民族问题

  • 190 回回通考録

第25册

  • 191 清真诗经

  • 192 小经回教必遵

  • 193 小经谈比海

  • 194 天方性理本经注释

  • 195 禹贡回教专号 顾颉刚 冯家升编 民国二十五年第五卷第十期

  • 196 禹贡回教专号 顾颉刚 冯家升编 民国二十六年第七卷第四期

《清真大典》的深远意义与价值

《清真大典》的收集出版,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伊斯兰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文化特色以及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理解宗教和民族关系方面,尤其是伊斯兰教和我国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关系上,《清真大典》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它让我们看到伊斯兰教如何融入各民族的生活,成为他们文化认同与精神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各民族在传承与发展伊斯兰教文化过程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以及宗教与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这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更好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共处,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探索伊斯兰文化特点的角度来看,《清真大典》展示了伊斯兰教与我国主体社会和主流思想的会通与融合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到伊斯兰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如何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穆斯林学者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艰辛努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以智慧和勇气,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学术研究领域,《清真大典》对于推动宗教学的学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为撰写中国宗教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回族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丰富而权威的资料来源。学者们可以通过对《清真大典》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为相关学科的理论构建与学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宗教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清真大典

链接:https://pan.quark.cn/s/9463f3db3a60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