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
在这二十几年中,新京报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好书,试图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
本期书单关键词:新京报推荐书单,从74本入围好书中精选20本,与君共读!
1《荒野之境》
在罗伯特·麦克法伦的笔下,我们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土地勘测员的使命,去探寻那些遗失在都市喧嚣之外的田野与草场。
他的这部《荒野之境》,是他对自由与浪漫的极致追求,他勇敢地奔赴无人涉足的荒野,旨在寻回我们在这繁忙世界中逐渐丢失的敏锐感知与无限想象。
麦克法伦踏上了一段非凡的旅程,他抵达了那些地图未曾标记的无人区,在这里,时间与方向变得模糊而无关紧要。
他爬上郊外的山毛榉树,从高处俯瞰着灯火阑珊的都市夜景,内心充满了对荒野的无限向往与渴望。
为了寻找答案,麦克法伦决定抛开那些密布着公路与建筑的地图,转而探索那些图上未知的空白区域,去追寻那些隐藏在深谷巨壑中的野性之美。
他的足迹遍布威尔士的海滩、埃塞克斯的盐沼、苏格兰的红峰以及多塞特的陷路,他日间攀援、漫步、游泳,夜晚则露宿在悬崖之巅、古老的峡谷与深林之中。
在这段旅程中,他用优雅的笔触将历史、记忆与眼前的风景交织在一起,实现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与重生。
2《一只乌鸫在歌唱》
托马斯,被誉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如同坚硬的石头,坚韧地承受着时光的洗礼,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他的诗作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于它们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在等待与分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信念,他深信自己的作品将永远拥有读者。
托马斯的诗歌深植于信仰与虚无的激烈对抗之中,巧妙地将极具体的细节与极高远的玄思融为一体。
他的想象力丰富而跳跃,语言则充满了内在的节奏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始终保持着自然、得体、节制与严谨。
《一只乌鸫在歌唱》精心挑选了托马斯自选集中的近三百首代表诗作,时间跨度从1945年至2000年,全面覆盖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
这是对托马斯全部诗歌创作的一次全面而浓缩的展示,引领我们步入托马斯的诗歌世界。
3《诗歌的坏时代》
布莱希特是在世最伟大的德语诗人,布莱希特的诗艺无疑是对社会革命的一种深情献礼。
他的一生充满了流动、激荡与活跃,诗歌几乎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他的日常巡察和呼吸。
他密切关注战争、政治及社会事件,更深刻地忧虑着这一切背后人类所承受的苦难。
布莱希特的诗句,尽管看似浅白素淡,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们如同反讽、讥谑、戏仿的利刃,无情地刺破夜的黑暗与寒冷。
他的诗,如同启蒙课本的语言,简洁而深刻,拼写出了生活的真理。
对布莱希特而言,写诗不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一种日常的探访与呼吸,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了他表达对社会革命的热爱与思考的重要方式。
4《猫鱼》
“猫鱼”是当年的上海话,菜场出售一种实该漏网的小鱼,用以喂猫。
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着。
电影人陈冲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猫鱼》,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回忆录,是知识人的心灵史,电影艺术家的传记,也是一部当代女性的成长之书、勇气之书。
正如陈冲自己所说:“生命是一场梦,我们将死于梦醒。谁剥夺了我们的梦,就剥夺了我们的生命。”
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这些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的陈冲回望,跃然纸上。
5《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在二零一七年的春天,刘宸君与他的旅伴梁圣岳踏上了一段从印度前往尼泊尔的登山之旅。
然而,他们遭遇了当季罕见的大雪,不幸被困于岩洞之中。
搜救队在受困的第四十七天终于找到了他们,但遗憾的是,刘宸君已在三天前离世。
刘宸君随身携带的手稿,被朋友带回了国内。
在家人的同意下,刘宸君的挚友与出版社携手合作,将他遗留下的游记、诗歌、书信以及日记进行选编,精心汇聚成了这本《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受困洞穴,刘宸君怀抱恐惧又仍望向未来。
而对生命、文学、爱情的省思,刘宸君更不曾停止。
这一切,留存于书中的游记、诗歌、手札,让人见证一颗敏锐深沉的灵魂,也感受其坚毅与迷惘、追寻与神伤。
6《雅各布·冯·贡滕:一本日记》
罗伯特·瓦尔泽,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人,其最知名的长篇小说《雅各布·冯·贡滕》,如今焕然一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被誉为“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他也被称作“细微之处的洞见者”,擅长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更有人称他为“命运如雪的诗人”,用文字描绘出人生的无常与美丽。
作为一位被埋没的天才作家,罗伯特·瓦尔泽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为小人物著书立传,用笔墨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小人物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
在文学领域,他与穆齐尔、卡夫卡齐名,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他已被追认为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和思想将永远闪耀在文学的殿堂之中。
7《我的皮村兄妹》
袁凌作为一名会讲故事的高手,他书中这群皮村的兄弟姐妹们,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热血战士”。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地上的钢筋工人,有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还有在街头摆摊的小贩。
他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和勇气。
袁凌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虽然每天忙碌于生活的琐碎之中,但他们却用文字点亮了生活的火花,用梦想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可以说,《我的皮村兄妹》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温度的纪录片。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默默奉献、努力奋斗的劳动者们的真实生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8《康熙的红票》
2019年的北京春季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神秘的谕令。
这张谕令是康熙皇帝在1716年发出,因为正史里没记录,所以它的来历一直是个谜。
谕令的内容,内容是寻找康熙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
由于谕令是朱红色的,所以又称为“红票”。
《康熙的红票》这本书,从这张谕令开始,一点点揭开故事的面纱,讲述了康熙帝和一群在北京的传教士,比如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人的故事。
当时的清朝,可以说上到皇帝大臣,下到普通老百姓都与传教士打交道。
这里面既有文化的碰撞,也有个人的恩怨,还有国际上的竞争和宫廷里的斗争。
可以说,在“开眼看世界”之前,我们并不是完全闭着眼。
9《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以往我们读的全球史大多站在西方立场,这本书则是改变“欧洲中心”的立场,从中国视角出发看待全球历史。
这本书书,以生动的故事为原点,不仅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还深刻观照了“物”的历史脉络。
它深入探讨了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以及不同文明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书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见证了全球史中帝国的兴衰更迭、战争的烽火连天与移民的艰辛历程。
同时,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与物质交换的繁荣景象也跃然纸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壮丽图景。
该书更以独特的视角,打破了传统“欧洲中心”的历史叙述框架,转而从中国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全球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不同文明在全球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
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解读角度,也让我们在反思与借鉴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10《神器有命》
想要理解“神圣汉帝国”是怎么回事,必须要好好看看当时人们是怎么思考的。
《神器有命》这本书就是讲了原始道教是怎么开始的,汉朝是怎么变成魏朝的,还有汉朝的秩序是怎么崩溃的。
为了让我们理解国家和家庭是一体的,谶纬就用它那神奇的故事来给汉朝定规矩,这样大家就都相信“天下一家”了。因为大家都特别希望汉朝能帮他们摆脱灾难,所以“致太平”就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无论是学者、隐士还是信教的人,都把这当成行动的指南和追求的价值。
这个想法还帮助了汉朝变成魏朝,让汉朝的秩序彻底垮了。
以汉朝的神圣性为中心,思想和历史一起推动着事情的发展,从汉家到王汉,再到师汉、辅汉、代汉,最后是忆汉,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条线索,把谶纬神学、原始道教和汉朝的兴衰都串起来了。
11《周制与秦制》
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始终走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怪圈。
在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弱肉强食,天下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争中。
尸山血海之中,人心渴望统一。
于是,秦始皇站出来统一了天下。
但是,秦朝的贪腐暴虐导致仅仅存在14年就荡然无存。
周制分散权力,导致纷争血流成河,秦制中央集权,导致贪腐触目惊心。
中国历史就是在“秦制-周制-秦制-周制”中循环往复。
其实,关于选择周制或秦制的问题,历代朝廷与士大夫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歇。
特别是在秦初、汉初、唐代以及明清之际,这一论战尤为激烈。
纵观数千年的政制实践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周制与秦制之间的起伏交替现象,两者不断转变,代代轮替。
12《文学之冬》
1933年2月,诗歌的灵感与自由在政治的狂热面前黯然失色。
随着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一场针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的残酷迫害迅速拉开序幕。
在这场风暴中,德国政治、文化舞台上的作家和艺术家们成为了首要的牺牲品。
在纳粹掌权的初期,仅仅一个月内,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艺术家就遭遇了监禁、枪决的厄运,或是被迫背井离乡,逃离德国。
《文学之冬》这本书通过切身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真实记录了从1933年1月28日至3月15日这段黑暗时期里,每一天所发生的迫害与逃亡事件。
托马斯·曼、埃尔莎·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命运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不仅成为了德国文学的严冬,更预示了全世界即将陷入的漫长寒夜。
13《人类新史》
读完《人类新史》,感觉整个大脑都被彻底清洗了一遍!
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有野心又太有战斗力了,完全是基于晚近考古学和人类学发现,对各个社会学科理论根基的一次全面挑战!
在这本书中,不仅在论证中使用了很多新的考古学证据,而且还进行了非常大胆且富有新意的认知创新。
毫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对很多人类史的一次革命。
其实人类史本就该不断被重新缔造,毕竟过去对于历史的观察与总结其实存在大量的模糊、臆测。
自然而然,也会存在很多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所以自然需要这样的书籍和作者对人类史进行重新丈量。
未来也应该不定期根据最新的知识、证据重新考察,这种颠覆同样也是人类史本身。
14《俄国思想史》
《俄国思想史》这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参照,全面展现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至20世纪初,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俄国思想演变历程。
书中认为,俄国的18世纪与19世纪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时期,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来看待。
正是在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崭露头角,他们对俄国的前途、自身的责任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这些知识分子围绕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核心议题展开思考,展现了俄国思想家在接受与批判西方思想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构建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视角。
从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拉季舍夫到索洛维约夫,历数近百位俄国良心的思想争鸣,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写尽俄国的思想纷争与路径挣扎。
《俄国思想史》作为史学写作的典范,勾勒出百余年间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思想航程。
15《流动的森林》
在清代,长江中上游的木材通过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被运送到下游的城镇。
这一过程中,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各地的商帮与行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跨区域市场。
木材的贸易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通过其流动与再生,使得森林仿佛具有了生命力,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对于房屋、桥梁、舟车等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
《流动的森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庞大市场的运作机制,揭示了清代森林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奥秘。
书中详细分析了国家与市场在木材贸易中的协调作用,以及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清代森林市场经济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智慧。
16《语言恶女》
性别偏见在语言中的体现根深蒂固,这不仅仅体现在脏话中常含侮辱女性的意味,更渗透在我们对职业性别的刻板印象里。
比如“保洁”常被默认为女性职业,而“保安”则被视为男性专属。
这种偏见还体现在对性别气质的固化认知上,男人若表现得柔和细腻,便可能被贬为“娘娘腔”,而女人若直率表达,又常被指为“女汉子”。
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实则反映了父权制语言系统对性别的深刻影响。
《语言恶女》这本书深入探索性别如何微妙地作用于我们的言语交流,挑战那些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用语,共同打破性别偏见的桎梏。
这本书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17《性别打结》
不管男人、女人,所有人无往不在父权制的枷锁之中,却又都对此视而不见。
父权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世界上一半的人与另一半的人互斗。
打破父权制枷锁,我们才能迎向所有性别的自由与解放。
这种僵化的社会弊病,就像鱼难以觉察水,我们也难以觉察周遭的社会,难以觉察女性的苦难。
然而,我们终究能够决定将自己那“微薄的力量”放在哪里。
父权制像一团地底深处的火,几千年来不断蔓延,烧向大地。
尽管放火的人不是我们,但现在救火全靠我们。
为此,在《性别打结》这本书中,作为一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作者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了“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矛盾现象。
书中说“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只有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才能从零开始打赢父权制反击战!
18《打破社交媒体棱镜》
在现实世界之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社会孤立的痛苦。
原本期望互联网能打破这种隔离,然而,如今它却也日益变成一个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
面对这样的现状,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往往被视为罪魁祸首,让人不禁思考彻底退网的可能性。
但《打破社交媒体棱镜》的作者克里斯·贝尔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通过精心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证明了走出信息茧房并不会减少极化,反而可能加剧极化现象。
书中说,社交媒体更像是一面棱镜,这面棱镜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强化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而让温和派几乎隐形。
面对政治部落主义的困境,解决之道其实深藏在我们自身的社交行为之中。
19《碳民主》
石油常被视作一种“诅咒”,给中东产油国带来了连绵的战争、深重的腐败和显著的不平等。
然而,蒂莫西·米切尔在《碳民主》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一段更为复杂的历史。
煤炭作为人类大规模使用的第一种碳能源,曾为煤炭工人提供了争取权益的有力武器。
与之相比,石油在物质和技术属性上截然不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能量流通网络,并形成了被寡头控制的碳民主。
石油的丰富与廉价似乎无穷无尽,催生了基于无限增长哲学的“经济”,成为现代政治管理的核心。
为了维持“无限”的石油供应这一“战略安全”需求,西方依赖一个不民主的中东。
然而,当西方的军事干预在中东动摇,石油供应面临危机时,建立在石油之上的政治格局不得不直面现实的危机。
米切尔引领我们追溯石油作为“帝国血液”的生产与流通历程,揭开“民主”、“自决”、“发展”、“经济”等理念和话语的迷雾,描绘出一部与殖民现代性和自然政治紧密相连的能源史。
20《过渡劳动》
在当今社会,人们正重新审视工作的本质与价值,而外卖骑手这一群体,仿佛成为了时代的缩影,映照出社会的种种现象。
《过渡劳动》作为一部专注于平台劳动的作品,深刻剖析了中国平台经济环境下外卖骑手的劳动模式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作者历经七年,跨越十九座城市,以行动主义的深切关怀,真实描绘了骑手在正式与非正式劳动边缘的摇摆状态。
书中敏锐捕捉到平台从对劳动者个体的直接管控,演进为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操控,并据此创新性地提出了“过渡劳动”的概念。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全新的社会关系正在被逐步构建。
外卖、家政、物流、网约车等数字平台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催生了大量依赖平台的灵活就业者。
在反思骑手零工现象的同时,《过渡劳动》一书赤裸裸展示了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凭借生活的智慧与勇气,塑造自我命运的坚韧力量。
评论区